王鼎钧在回忆录《怒目少年》开头第一篇,标题就引用了郑愁予的诗句:
出门一步,便是江湖。
简练、惜字。纯净单一的原料是容易二次加工的,稍稍糅进武侠的意象,便催生出更具画面感的流行变体:
剑未佩妥,出门已是江湖。
再添三分鸡汤风味,竟能熬出一副流传甚广的对仗:
剑未佩妥,出门已是江湖。 千帆历尽,归来仍是少年。
显然出版界对此类文字的市场消费空间有惊人的一致看法,一时间,书店里扎堆出现出大量相似的面孔,至少三部著作共享相似书名:
作品虽未拜读,却恰逢(巴德尔-迈因霍夫现象)膜法师续一秒撰文鞭挞此类文案,称其为空洞的排比与廉价的煽情。对此,我深以为然。文贵言有尽而意无穷,当“江湖”与“少年”沦为可以无限复制的商业符号时,其内涵早已被稀释。
那么,抛开这些贩卖情怀的商业变体,我们不妨回到“江湖”的本意,看看它在今天意味着什么。
今时江湖不过指尖方寸。无论是主机启动后的虚拟战场,还是手游里的组队开黑;无论是联盟峡谷的激烈厮杀,还是网络论坛的唇枪舌战——我们随时都能踏入一个数字构成的江湖。如今 VR 技术足以乱真,AI 甚至萌发了微茫的意识,感官几难分辨虚实。然而,我仍笃信:虚拟世界的血雨腥风,终究无法与真实生活的尘土飞扬相提并论。《黑客帝国》也好,《源代码》也罢,终究只是建立在缸中之脑上的科幻寓言。你在游戏里提刀能战,未必能应对现实里的饥肠辘辘;在屏幕前勇挫敌酋,或许在市井遭遇小偷时依旧会噤若寒蝉。毕竟,真实的人生没有续命的选项。
这让人想起朱炫在《年少荒唐》里的佩木剑传奇少侠陆少阳。当他面对着九环大刀的劫道,双手奉上靴子里的钱包,丢尽了武林人士的脸。那一刻,他心中的感慨,想必正是那句:
剑未佩妥,出门已是江湖。
几番失败之后,陆少阳终于佩上了精铁打造的真正的剑。宝剑加持下完成了战五渣的逆袭:以一人之力对抗一拨大内高手、阉人甲士,并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。故事虽有夸张,却点明了“利器”的重要性——你的准备,决定了你在江湖中的安身立命。
当然,此剑非彼剑。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”现代法治社会,更是对实体刀兵严加管制。我们在此谈论的“剑”,终究是一个喻体。
它真正需要打磨的,是思想的锋利,是技能的精湛,更是在烟火市井里为生活博弈的底气,面对俗世的洪流坦然。这样,当你出门一步,走进市场,才能用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一篮子好菜。